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华人摄影大师何藩:草根精神的歌颂者

2015-02-05 15:40:36来源:海外网 分享:
字号:

U5083P1081DT20150205095332.jpg

《极乐之旅》,照片摄于 1952 年,再创作于 2007 年。

    《极乐之旅》,照片摄于 1952 年,再创作于 2007 年。 何藩饱读诗书,常从诗词中获取创作灵感,他认为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比很多导演的蒙太奇效果更棒

光与影的决定瞬间

凭着从小对光和影的敏感,何藩打破了摄影陈规,捕捉运用自然光线,形成天然的几何图形与线条,来呈现画面感和戏剧性。“我觉得影子比物体本身更吸引我,有一种抽象的味道,充满神秘感。”他会在清晨时分,观察黄包车夫拉着车走在空荡的大街上,拍下他的影子印在地面的照片;他会在午后的中环街市,记录几位身穿黑色长衫的妇女背对镜头边走边聊,被阳光勾勒出人形光环的瞬间;他会从楼顶俯瞰,等待有人走过在两栋楼影子间隙的阳光地带,然后留下影像。

为了拍摄完美的作品,他几乎有种偏执,往往一连数日在同一地点守候,只为等待适合的光线以及人物出现在最佳位置,便按下快门,一气呵成。由于常在中环街市拍摄,他摸清了那里楼梯最佳光线的时间,往往等到下午三时四十五分至四时才去拍摄。

这一点与摄影大师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的决定瞬间(Decisive Moment)极为相似,也为他赢得了东方布列松的称号。在何藩看来,决定瞬间考验的是判断力,不仅仅是技巧,而是要心、脑、眼、手一致去捕捉感人的瞬间。

不同的是,何藩并不喜欢把摄影当做一面镜子去反映事实,而是希望通过光影去保留想象的空间。“后来,我老等不到理想的人物出现,于是就自己带人去拍。毕竟我不是拍光影,而是拍人物。”获奖无数的作品《靠近阴影》便是他特别设计而成。当时在铜锣湾的英皇书院看到一面白墙,他就思考加入一些元素构图,于是找了表亲站在角落拍摄,并在暗房加工出三角阴影效果。这也成了何藩做导演的前因。

电影梦想

1961 年,何藩加入邵氏电影公司,初担任场记。后因为外形俊朗,转任演员,直至 1965 年在《西游记》中扮演唐僧崭露头角,而后出演了该片续集《铁扇公主》、《盘丝洞》及《女儿国》。

此时的何藩早已在摄影界扬名,在世界不同的摄影比赛得到超过 280 个奖项。1958 年至 1965 年间,他连续赢得八届由美国摄影学会所举办之世界摄影十杰的荣衔,其中 1958 年更获十杰冠军。但他执着于追求电影梦想。

何藩于 1966 年终于开始从事实验电影创作,1972 年首任导演执导《血爱》,尔后作品先后入选不少国际电影节。何藩于 1966 年终于开始从事实验电影创作,1972 年首任导演执导《血爱》,尔后作品先后入选不少国际电影节。《离》获 1966 年英国 Banbruy 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浮世风情绘》获 1994 年德国世界电影年鉴“东方古典电影代表作之一”。然而好景不长,出于商业的压力,公司要求他转而拍摄唯美派艳情片,导演了《春满丹麦》、《长发姑娘》等二十几部作品。对此他也耿耿于怀,戏谑自己“为五斗米而折腰”。

“我和布列松除了拍摄风格相似,遭遇也很像,他很爱电影,原来也想做导演的。但电影这个媒介,不能让他有更好的表现,摄影可以,所以他离开了电影圈。”何藩对此感同身受,“电影受到老板投资人、观众票房的压力,不能太自我表现。我曾经坚持拍艺术片,结果票房一败涂地,后来拍性与暴力的三级片反而变成票房导演。我得到一个教训,电影一定要懂得商业,摄影则可以天马行空,自我创作,完整发挥个人艺术。”他只是由衷遗憾,未能与这位情境相似的摄影大师布列松一见。

但何藩谈及年轻时曾见到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至今仍感兴奋。他是费里尼的影迷,经在意大利读电影的好友帮忙,以香港新锐导演的身份获费里尼抽空一见。“我问他,很多影评说你的电影每一个镜头都有含义,你故意苦心经营设计的?”费里尼当时激动得直爆脏话,指影评人乱说,一部戏超过 1000 个镜头,如此设计,只怕一辈子只能拍一部戏。“他说摆镜头时,靠的是直觉,有感而发。这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特别是拍照时不要管什么构图、公式,喜欢就做,就这么简单。”

他仍记得费里尼当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将来有一天你变成我这么有名,很多人看名字,就算这镜头摆得不好,别人也自然会从中找出优点。相反,如果你是失败的艺术家,就从你好作品里面找出骨头。”这句话把影评人骂了个遍,但何藩却默默记下了,“其实说得很对,就像我们中国人说的一样,‘秀才名下看文章’。”

责编:许兰

关键词:何藩,摄影,香港,电影,照片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