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8 11:51:42|来源:新华网|字号:
记忆和愿景中的春节
大年初一之后走亲访友,在台湾叫“走春”,那意味着挨家挨户的流水席,各家各户都要忙里忙外地准备好一餐又一餐。尽管嘴上说很辛苦,但钟克臣和妻子陈惠芬却很怀念那时候的年味儿。
“过去我们都是摆三大桌,特别热闹。现在一桌都坐不满了。”陈惠芬说,现在有些长辈过世了,有些亲戚离开台湾了,还有一些年轻人趁春节假期外出游玩,回乡过节的人也越来越少。
说到春节红包,钟克臣思绪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家里还是家族制的大家庭。家族有一位负责管钱的人,一般是祖父、长子之类,就像电视剧《大宅门》里,他会按人头给每个人派红包,大大小小都要给”。
“虽然和过去相比,年味儿淡了点,但春节还是一年中最看重的日子。”钟克臣说。
对生于外乡、身处澳门的“新移民”陈力志来说,尽管已经习惯以澳门人的方式过春节,但他记忆中仍有很多特别的春节往事。
上世纪50年代,陈力志生于印尼雅加达,是这个华侨家族在印尼出生的第三代人。“那个时代我的父母非常向往祖国,每到春节父亲都想方设法弄一些家乡的菜品。”陈力志清楚地记得,1964年父亲去了一趟北京,带回一条金华火腿。
“我们把那条火腿一直留到春节才舍得吃,吃得特别仔细,生怕浪费一点。第一年春节没吃完,留到第二年春节又吃了一次。”他说。
1966年,陈力志随父母从印尼辗转新加坡、香港、深圳、广州,并最终来到澳门定居。“此后,我们家开始按照澳门人的方式过春节。说来感慨,我们毕竟是印尼华侨,因此我们又带回了印尼华侨的过节风俗。”陈力志说。
谈及新年愿望,苑荣华一家人的答案都特别简单。孙荣珍说自己“没啥想法,大人小孩平平安安就好”;大儿子苑亚洲则腼腆地说,“想着生意能越来越好,早点在城里买套房子”。
“当然是希望一年比一年好!”作为一家之主的苑荣华笑着回答,眼睛眯成一条缝。爆竹声已经时不时回荡在这个异乡的城市中,苑荣华决定到除夕才休息,“街上现在人多,还有人得吃早点啊”。
在阜阳这个人口过千万的交通枢纽城市里,每天有几百人会从苑荣华夫妻的手中接过热乎乎的油条,再行色匆匆地奔向自己的生活。而中国有两亿多农民工,和这对夫妻一样,选择为了下一代的美好生活远离家乡。
在这个春节,他们决定用返乡纾解一年来的乡愁,而他们的儿女在异乡也开始明白什么是乡愁。(参与采写记者:章利新、刘畅、曹典、李寒芳、黄鹏飞、许雪毅、朱青、王欣)
年味,春联,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