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频道 >

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传统智慧融合现代技术守护候鸟迁飞路

新华社 2025-09-29 08:47:22

新华社香港9月28日电(禹丽贞、许朗轩)在香港米埔内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的滩涂上,每年秋冬时节,一群身着“白袍”、黑嘴似琵琶的生灵总会如期而至,它们就是濒危鸟类黑脸琵鹭。其全球种群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数百只,到如今突破7000只,这一跨越背后离不开米埔自然保护区团队数十年的坚守。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米埔自然保护区及迁飞路线保育项目总监文贤继接受新华社专访,介绍了米埔的发展历程、创新实践及粤港澳大湾区在生态协同保护方面的共同努力。

黑脸琵鹭的种群恢复堪称生态保护典范。文贤继介绍,通过设立专属栖息地、开展卫星追踪、沿线协同保护等措施,黑脸琵鹭等濒危鸟类的迁飞路线得到了有效保护。

198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开始接管米埔,开启科学化保护进程;1995年,米埔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米埔内后海湾被整体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近年来,团队引入智慧化管理手段,如无人机巡查、水位自动监测、电子围栏等,提升管理效能。如今,这片总面积约1500公顷的国际重要湿地,不仅是黑脸琵鹭、黄胸鹀等濒危鸟类的越冬家园,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节点。

文贤继认为,“主动管理”是他们进行湿地保护管理的核心经验。针对不同鸟类对水深的需求,团队精细化调控基围水位,从潮湿的光滩、水深几厘米的浅水区到近一米的深水区,为雁鸭类、鸻鹬类等不同鸟类打造专属栖息地。

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让湿地焕发新活力。在米埔,团队沿用当地渔民的传统,春夏季在基围中养殖基围虾,而在秋冬季轮流排干基围的水,让水鸟可以觅食基围中的小鱼小虾。同时,在湿地内试种水稻,重现米埔周边的传统农耕景观,成功吸引濒危物种黄胸鹀前来觅食。

“近年来,我们还尝试用自动化水闸调控水位,通过AI技术对红外相机拍摄的野生动物影像进行筛选和鉴定,利用卫星追踪技术了解黑脸琵鹭及其他种类水鸟的迁飞路线。”文贤继说。

这些保护实践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香港特区政府的制度性支持。米埔自然保护区采用“特区政府供地、基金会管理、特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监管”的共管模式,特区政府每年提供部分经费支持栖息地管理和学生教育项目,每5年制订管理计划,管理计划和年度计划需经米埔管理委员会审批。

对黑脸琵鹭来说,米埔自然保护与后海湾另一侧的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构成它们的重要越冬地之一。

“与深圳方面的合作是区域生态保护的关键一环。”文贤继强调。目前,港深两地已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分享珍稀鸟类数量、迁徙规律等数据,联合开展监测,共同制定保护策略。“我们把基围改造吸引水鸟的经验分享给深圳方面,深圳方面则将自动化水闸的技术方案传授给我们。”他说,港深两地共同守护着湿地的生态平衡。

米埔的经验还通过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湿地培训项目辐射至更广阔的区域。自1990年起,米埔团队持续为内地及其他国家的湿地管理者提供培训,分享主动管理、环境教育等经验。

“迁飞通道上的每一块湿地都至关重要,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候鸟每年都平安往返。”文贤继说,目前团队还在与其他地区的相关机构沟通,推动保护经验的跨通道共享。

“我们不仅要守护生态,更要让保护理念融入公众生活。”文贤继认为,这正是团队持续开展环境教育的初衷。每年举办的香港观鸟大赛,自1984年创办以来,从最初为筹集资金的“应急之举”,逐渐发展成为融合竞技、科普与筹款的品牌活动、国际观鸟爱好者的年度盛事。

“自2019年起,香港观鸟大赛新增了中学赛,不但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及增长知识的平台,还希望借此培养更多有志于保育的年轻人,向大众宣扬更多关于鸟类保育的讯息。”文贤继说。

从黑脸琵鹭的种群恢复到港深协同保护网络的构建,从传统管理到智慧化升级,米埔自然保护区的实践为全球湿地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香港留住了更多飞鸟的身影。


责编:李磊、王瑞景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