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台风“海马”来袭 香港如何“淡定”应对?

2016-10-25 08:39:56来源:新华网 字号:

  强台风“海马”10月21日吹袭香港,期间香港的应对十分有条不紊,这既值得欣喜也是在意料之中。经常被台风侵袭的香港早已“身经百战”,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应对方案。无论是“海马”,还是今年8月来势汹汹”的“妮妲”,或是2012年13年来首个十号飓风“韦森特”,都吓不到香港。

  百密不疏的预警机制

  防患于未然,是香港在灾情到来之前特别注重的事情。当热带气旋可能或已经影响香港时,香港天文台便会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香港热带气旋的警报体系,是将风暴侵袭时的警告信号分为一号、三号、八号、九号、十号,共5个级别,第一级最弱,第十级最强。天文台发布某一级别强风警告,俗称“挂某号风球”。天文台悬挂八号或八号以上强风信号,便会停课、停工,公共设施暂停开放,港内港外轮渡暂停,电车、缆车和大部分公交车路线停驶,只有港铁会提供有限度的服务。

  作为资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香港有多种畅通的渠道发送应急信息。天文台与传媒高度配合,每逢天气出现异常,主流媒体包括电视台、广播、网站,都会把最新的天气资讯摆放在显眼位置;各公共场所包括地铁、商场、住宅小区、医院等,都会悬挂标准化的天气预警。香港的公司一般会在天文台宣布悬挂 8 号风球前两个小时让员工下班,确保住得远的员工可以在风球到来前顺利到家。八号风球信号发出时,整个香港都已经做好准备,预警信息迅速传遍每一幢写字楼、每一条街道和每一栋住宅。

  热带气旋警告也可以连同其它恶劣天气警告一起发出。针对暴雨,天文台会由弱到强依次发出黄色、红色、黑色暴雨警告。

  特区政府的紧急应变措施

  台风来袭时,香港特区政府会启动紧急应变措施,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和协调工作。

  消防处、警务处等作出部署,随时候命,以应付台风期间对香港造成的威胁。保安局提醒其他紧急救援部队及相关单位作好充分準备。

  民政事务总署紧急事故热线启动运作,供市民查询在风暴期间的服务,各区民政事务处在有需要时会开放临时庇护中心,供有需要市民入住。

  渠务署于台风迫近及天文大潮来临期间,派员到容易受风暴潮影响的地区,在发出风暴潮预警时进行紧急淹水缓解工作。

  交通方面,运输署紧急事故交通协调中心密切监察道路情况的最新资料,并视情况提高运作模式,以更有效地统筹公共交通措施及制订交通和运输应变计划。

  特区政府新闻处则密切监察台风的动向,并及时通知媒体向公众播发台风警告。

  民政总署紧急事故协调中心启动运作,并会为有需要临时住宿人士开放临时庇护中心。

  为确保市民安全,香港市内大部分活动停顿,包括学校停课、工人停工等。

  强大的排水蓄洪系统

  香港强大的排水蓄洪系统是防灾的一个保障。事实上,历史上的香港,曾经多次被暴雨“冲伤”,香港特区渠务署为了减低水灾为民生带来的不便及社会的经济损失,展开“雨水排放系统整体计划”的工程研究,在1994年至2010年间,已完成包括港岛北部、新界北部、港岛南部等在内的全部8个集水区的雨水排放整体计划研究。

  香港岛北地区受高降雨量、排水管道老化、低洼地形及潮水影响,低洼地区积聚的雨水常常难以排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特区渠务署耗资34亿港元于港岛西建造雨水排放隧道,足以让双层巴士通过。隧道将港岛半山集水区大部分的雨水截取,然后直接排出大海,减少雨水流向下游,从而减轻了港岛北整体的水灾问题。整条雨水排放隧道足以应付港岛北五十年一遇的暴雨。

  除了排水系统外,“蓄洪计划”也是香港为了防止排水系统超负荷运作而建立的缓冲地带。若遇上百年不遇的糟糕天气,城市排水系统也难免遭殃。为此,香港特区渠务署修建了上环蓄洪池、大坑东蓄洪池、跑马地蓄洪池等多个蓄洪池。蓄洪池可将上游收集的雨水暂存在蓄洪池内,待暴雨过后才把池内贮存的雨水排走,避免因雨水排放系统不胜负荷而出现水灾。

  香港特区渠务署自1989年成立以来投入了240亿港元,完成了80项主要防洪工程,水灾黑点由超过130个,减少至只余下11个。香港在台风暴雨中,能将受灾影响减轻到最小,经济和社会生活迅速恢复正常,其一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功不可没。(孙楠 综合整理)

责编:刘金鹏

您看完此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