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0 21:02:00|來源:中國新聞網|字號:
中新社香港11月10日電 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創辦的民間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會10日在港成立。成立當天(11月10日),由80多名知名人士組成的基金會顧問團就出謀劃策、分析香港面對的挑戰。
正在發生的違法“佔領中環”、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關系、香港年青人的前途,成為顧問團成員重點關注的話題。對香港充滿感情的他們希望香港自強。
“佔中”令港受傷
基金會顧問團成員、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張信剛,2014年5月丟失了錢包,翌日到警署報案。當值警員態度良好、行為專業,為其提供了一些信息和建議。接下來的兩天,張信剛去補辦身份証、回鄉証(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証)、駕照,並到三家銀行補辦信用卡。所有的手續都簡單、清楚、有效率。幾乎所有的辦事人員都友善、專業。
張信剛說,自己知道香港的總體競爭力不斷下滑。“1983年我來香港時,香港的生產總值約佔中國GDP的25%,今天這個比例已經下降到不足3%。但辦完了上述各種手續后,我在感情上認為,香港是全世界最可愛的地方。”
但“佔中”已令香港受到雙重內傷:社會撕裂和由此引起的相互猜忌,香港素來自豪的法治受到破壞。張信剛說,“佔中”迫使香港社會必須面對當今和未來的嚴峻挑戰,希望各界可以把它視為一個警號,以此契機轉危為安。
顧問團另外一位成員、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研究教授廖柏偉指,一部分香港人忽略了過往成功的模式,忘記港人生計的重要來源,抗拒與內地的經濟融合,傷害內地同胞感情,不接受國家對香港的主權和治權,甚至用“佔中”脅逼中央。
抗拒與內地融合:愚蠢、糊涂
廖柏偉表示,香港是開放的小型經濟體,港人的生計依靠為貿易伙伴提供產品服務,賺取外匯,進口港人所需的食物和消費品。香港四大經濟支柱的相當部分,是服務內地的貿易、投資、建設和消費需求。其他產業也或多或少、直接或者間接地與內地需求有關。內地經濟發展是港人就業和生計的重要來源,這是不應忘記的現實。
廖柏偉認為,人民幣正在走向國際,香港的“中間人”作用大有作為。人民幣國際化,可讓香港有條件再創造一個奇跡,但香港必須得到國家的支持和信任。
盡管與內地山水相連、血脈相通,香港卻有人抗拒與不斷發展的內地經濟融合。張信剛認為,有蓬勃發展的珠江流域和華南作腹地,卻不想和腹地合作交融,甚至希望與之保持距離,是糊涂、愚蠢。要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給香港年青人找發展機會,讓香港有序地和珠江流域、華南地區甚至全國融合是一個必須考慮的選項。
建議放棄香港人曾經有過的某些優越感的張信剛沒有想到,香港回歸15年(2012年)后,許多香港人會大規模聚集抗議“國民教育”,某些激進的社團反對修建香港和內地之間的高速鐵路。本來是正常不過的一個有關“國民教育”的課程建議,在傳媒的一片嘩然中引發了今日“佔中”的前奏曲。八字還沒有一撇的“國民教育”在許多市民心中、外國傳媒報道中,成了“鉗制思想”和“洗腦”代名詞。
張信剛說,香港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兩制”的前提是“一國”,大家如果不同屬於“一國”,那又何需保障“兩制”?
讓年青人看到前途
對於香港面臨的挑戰,張信剛分析,經濟上如何給大量低技能人口提供就業機會,使中產階級減輕供樓負擔,讓老人可以不必依靠子女而過上有尊嚴和安全感的生活,這是香港必須面對的問題。而最重要的莫過於,讓年青人感到有前途,願意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努力。
香港特區政府前財政司司長梁錦鬆認為,香港社會沒有足夠重視對青年成長和發展的關懷,沒有在培養青年人才、疏通社會階層的流動上建立起更暢通的渠道,讓青年人看不到未來。這是很大的失誤。
梁錦鬆表示,香港貧富懸殊嚴重,這是全球發達經濟體的共同問題。在市場經濟和創新經濟,很難避免有創意有能力的人賺取大量財富。絕大部分民眾關心的不是貧富差距,而是整體經濟有無競爭力,中產階級有無機會,社會是否有較佳的向上流動性。香港要保持競爭力,必然面臨經濟結構大轉型。
梁錦鬆認為,光依靠金融、航運、物流、旅游等行業不足以維持競爭力,香港需要發展也有條件發展成為地區重要的“創意、創新及創業中心”。但香港沒有阿裡巴巴、騰訊之類的公司,香港在新經濟面前落后了,人才數量、素質不夠,迎接新經濟的文化、制度、政策、環境都缺乏競爭力。這個問題不早日解決,香港會退化成為隻適合有錢人養老的地方。(記者 趙建華)
1983年,智庫,香港城市大學,國民教育,佔中